本科 学制四年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浙江省文理科第一批招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理科第二批招生 绍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荟萃,风景秀丽,选择就读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会让你得到7000年古越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培养本、专科中文教育人才已有36年的历史,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900余名。
学院综合实力强,该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省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建设概况】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省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校首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从2014年起,人文学院正式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拥有1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4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每年大幅度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建设,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成才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文献学、基础写作、语文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
另设30余门选修课程。
【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7人,行政9人,共46人。
其中教授17人(含行政),副教授14人;博士22人,硕士16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省“151”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人才6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省“十一五”学科组专家4人,绍兴市拔尖人才4人,校级拔尖人才13人,硕士生导师15人。
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今年学院还首次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
重点学科的建设走在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并紧密结合越文化、鲁迅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
近三年来,已出版学术专著39部,主编高校教材10余部,在国家级刊物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转载。
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57项,获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成果突出贡献奖等省市(厅)级以上科研奖50余次。
【专业学习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秘档案、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因此,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环节】本专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环节,如学年论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各级各类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与传播单位、旅游管理单位等部门工作。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011年97.47%;2012年95.02%;2013年97.73% 【地方产业(行业)背景】 【学生成才个案】 个案一:金某某,男,浙江绍兴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公务员,现在绍兴县档案局工作。
该生2006年考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曾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兼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又多次获得校“十佳团干”、“校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
同学们笑称他是好青年、工作狂、自信又不失幽默;室友评价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同时又是一名优秀的寝室长助理;而亲戚们更是看好这只“潜力股”。
四年大学生涯,他凭借自身突出的工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了工作上和学习上的双丰收,为自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学时代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入学就读以来,他连续三年获得校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称号,2008年时又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含金量更高,是对一名学生品学的全面考量,这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在毕业时,以优异的表现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身为学生会主席的他,总能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好学习与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学生当以学业为重,但作为学会生主席,又要肩负起应承担的责任。
因此,他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三年的团学联工作经历全方面地历练了他,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办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学习上除了优异的成绩外,在科研方面,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校级学生科研项目3项,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对于大学生活,他强调:作为大学生要好好把握大学四年,在课业之余应多出去转转,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大学四年的真实写照。
个案二:樊某某,男,浙江奉化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现在上海社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该生2004年考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曾任班长、河洲文学社社长等职,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大学期间在全校开设《论语》导读公共选修课,被新浪网、《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关注;论文《〈荀子〉旧注补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语〉韦注研究》。
2008年,作为绍兴大学生中的唯一候选人,樊波成成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候选人。
自大二以来,他就开始从事先秦两汉儒学的研究。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说文>段注“浑言析言”研究》、《先秦诸子文献官制研究》、《荀子行状考证与诠释》、《<荀子>杨注研究》等学生科研项目。
这样的成就,的确非有深厚的文学积淀能取得的。
鲜花总是与荆棘相伴,他的大学历程也并不是那样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
大一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樊波成积极参加院、校的各项活动,无奈强中自有强中手,每次的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那段日子,他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往哪走。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没参加什么活动。
大二时,他一人申报了校的两项科研项目,自信满满的他满以为会得到教授们的亲睐,然而结果却给他当头一棒,他的项目连初审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成为校的重大科研项目了。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却也让他能静下心来反思。
“也许是我那段日子太浮躁了吧!”樊波成如是说。
从那以后,他开始更多的思考自己该往哪走,做事也更加用心了。
那时候,国内对荀子的研究还不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荀子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论文《<荀子>旧注补正》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三等奖。
论文《荀子行状考辨》获绍兴文理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那不服输,踏实努力的作风使他离成功越来越近。
进入大学以来,他收获最多的便是书。
从大一至今,他买了不下300本书。
如此“浩大”的工程,着实让人惊讶。
“我寝室的书架已经容纳不下了,连我的室友的都已被我侵占了。
”说起读书,他感触颇多:“读书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要学会怀疑知识,发现问题。
书上的内容是死的,只有通过思考,你才会真正学到东西。
” 而在荣誉面前,他则显的很淡定。
他觉得,大学里确立目标很重要,一旦目标定了,就要为之努力。
尽管也有失意,但他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专业特色介绍】绍兴文理学院处在具有七千年灿烂文明史的越文化发祥地,处在现代文化巨人鲁迅的故里,又处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小康社会建设蓬勃发展的浙东热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定位在挖掘古越文化深厚积淀的越文化研究、发扬现代越文化辉煌历史的鲁迅研究和在越文化基础上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秘书人才培养,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外有相当水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越文化研究基地、鲁迅研究基地和秘书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三个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成为志存高远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