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和促进学术交流,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搭建起合作的桥梁,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人才培养,强化学院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6月21日,“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为期一天,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学术主题讲座、学术研讨、新产品展示等活动,为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由南宁理工学院主办,南宁理工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联合承办。特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区内外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观点与经验,并对目前新兴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讨论。
本次论坛以“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与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南宁理工学院纪委书记、副校长冯正垚
广西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 廖剑平
会议伊始,南宁理工学院副校长冯正垚和广西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廖剑平教授共同为论坛开幕致辞,冯正垚和廖剑平分别对各位专家和嘉宾的莅临表示欢迎与感谢。他们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驱动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于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和汇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超
李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以《边缘多模态智能计算系统研究探索》为题作了分享。李教授向与会嘉宾及师生介绍了在一个资源极度受限的边缘多模态智能设备中,该如何优化其性能和效率。针对现存的挑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设计,向观众展示了基于现有自主计算架构优化效果和AI加速器的自主计算架构的进展和结果,并介绍了高能效自适应模态门控技术的架构和设计的进展,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模态数据实时处理在智能应用的机遇。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秦永彬
秦永彬,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以《AI 与大模型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为题作了分享。秦教授详细解读了贵州大学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法律文本领域的卓越贡献,并对未来 AI 在法律领域上的发展和便利未来人类生活表达了新的展望。
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永敏
张永敏,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隶属于张尧学院士带领下的透明计算实验室、中国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专委会执行委员,以《云边协同下 MEC 的资源协同机制》为题作了分享。张教授从云边端融合计算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挑战出发,从资源部署与协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面向边缘服务器的资源部署与云边协同管理机制来提升边缘服务器的资源管理效率,展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资源协同、部署与管理三个维度设计了相关资源管理机制,提升MEC系统效能与盈利能。
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 钟诚
钟诚,广西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广西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以《科技方法论运用于计算学科创新研究的探索》为题作了分享。钟教授详细介绍了科技方法论运用于计算学科创新研究的探索,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为例,解析方法学的运用,并向观众展示了将“四新”“四要”和“四辨”融入计算学科的应用研究,最后启示大家可以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角度促进计算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创新发展,并指出了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王功名
王功名,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以《从数码设备依恋到人工智能恐慌,非物时代人如何自处?》为题作了分享。王教授从近年来新兴技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出发,解释了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强调了新兴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同学们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
论坛还通过“专家面对面”的交流环节,学校领导、学院老师和与会嘉宾就论坛内容、行业关心的问题及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等作了深入讨论,参会同学更是热情主动地向专家学者请教专业问题,为本次论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价值。
本次论坛对推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本次论坛,老师和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新兴智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拓展了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认知,还形成了对新兴技术发展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意识和共识,激发了师生们发奋学习,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内在动力,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高质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与专家学者的研讨和交流,大家收获了知识,感受了新兴技术的魅力和未来无限的可能。
展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