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大学最新排名:广州大学全国排名第127位,仅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广东省内排行第10名,仅次于南方医科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47名,仅次于安徽大学。
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广州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广州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1. 广州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广州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91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2022 | 91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1 | 99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0 | 100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 广州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广州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145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2022 | 145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1 | 142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0 | 128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3. 广州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广州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5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2022 | 57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1 | 60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0 | 88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在广东省内高校排名:广州大学排在广东工业大学之上,仅次于南方医科大学,排第1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9 | 南方医科大学 | 医药 | 广东 广州市 | 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10 | 广州大学 | 综合 | 广东 广州市 | 省属,保研 | 公办 |
11 | 广东工业大学 | 理工 | 广东 广州市 | 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广州大学仅次于安徽大学,排名第47位,排在山西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46 | 安徽大学 | 安徽 合肥市 | 211,省重点,保研,双一流 | 公办 |
47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市 | 省属,保研 | 公办 |
48 | 山西大学 | 山西 太原市 | 省重点,保研,双一流 | 公办 |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展开全文 ∨